食药安全科普读本

时间:2019-10-31

来源:

阅读:0

字体:[] [] []

打印

一、前言


二、食品安全知识

1、食品选购

① 购买食品时,应注意选择依法设立并领取《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经营者。

② 购买食品时注意查看包装是否完整,检查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存条件、配料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厂名、厂址、联系方式等内容是否齐全;同时应注意产品有无油脂酸败气味以及油渍渗出问题,如有此类问题切勿购买。

③ 记得索要“购物凭证”。购物凭证是消费维权最直接有力的第一证据,能充分证明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消费关系。一旦消费权益受到侵害,可凭借购物凭证向维权组织或其他有关部门提出保护的请求。

④ 选择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注意看其是否有中文标签、中文说

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⑤ 在市场上购买新鲜猪肉时,应注意査看肉品的“两证两章”(动物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动物检疫合格印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印章)并到正规的农贸市场、超市、肉品专卖店购买。

⑥ 采购新鲜的鱼,如发现鱼眼变红、色泽暗淡、鱼体无弹性时,请不要购买;储存要保持低温冷藏;烹调时放醋,可以使鱼体内的组胺含量下降。

⑦ 网络订餐要做到“五要一不”:一要选择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网络订餐平台,二要看网络供餐单位有无证照,三要选择距离较近的供餐单位,四要当场查看食品质量,五要保留消费凭证;不要选择凉菜、生食、冷加工糕点等高风险食品。

⑧ 一旦发现和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一是立即停止食用;二是保留购买到的假冒劣质食品及其购物凭证;三是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或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

⑨ 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要求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

2、食品制作加工

① 食物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卫生。食材要洗净,切配、盛放食品的刀板和餐具要生熟分开,成品和半成品分开,防止交叉污染。

② 加热烹制的食物要烧熟煮透,冷藏后的食品应加热到中心温度70摄氏度以上;凉菜要现吃现做,可适量加入生蒜或醋杀菌;不吃或少吃生海产品。

③ 食品制作加工过程中要保持厨房内环境清洁、手的清洁。 

④ 不私自采摘和购买不明性状的野蘑菇食用,严防食用野蘑菇导致的中毒及死亡事故。

⑤ 严防食用豆角中毒。豆角宜炖食,炒食不要贪图脆嫩,应充分加热,使之彻底熟透。

⑥ 腌菜至少腌20天以上再吃,禁止吃变质腌菜。

⑦ 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不吃被有害化学物质或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食品;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不食用病死的禽畜肉;不吃毒蘑菇、河豚鱼、生的四季豆、发芽土豆、霉变甘蔗等。

⑧ 忌喝未煮熟的豆浆;豆浆忌装保温瓶,会致细菌大量繁殖。

⑨ 慎食新鲜黄花菜。鲜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可使人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

3、食用

① 不要相信“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一旦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品,就有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② 生吃鸡蛋对人健康十分有害。鸡蛋一定要煮熟吃,以吃蒸蛋最好。不宜用开水冲鸡蛋,生吃鸡蛋不仅不卫生,还容易引起细菌感染,而且也不营养。

③ 安全食用水产品要做到“三不”,即一周内不重复吃同一种水产品;食用不过量,成人每次不超过120克;无论是海产品还是淡水产品都要不生食。

④ 烹调好的食物室温存放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剩菜、剩饭等要及时冷藏,冷藏时最好用保鲜膜包好,冷藏时间不宜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并确认无变质后方可食用。

⑤ 暴饮暴食不可取,暴饮暴食会增加肠胃负担,可能诱发急性肠胃炎、胰腺炎、胆囊炎等疾患,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的人群,在聚餐时应少饮酒,荤素搭配,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清淡健康食品。

⑥ 外出就餐不吃感官异常和未烧熟煮透的菜肴,不吃颜色鲜艳的腌

制肉类,慎重选择熟卤菜和凉菜冷食。

⑦ 养成餐前洗手的习惯,尽可能使用公筷,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

4、食物储存

① 鲜肉、禽类、鱼类和乳品冷藏温度应低于5℃。

② 冰箱中的生鲜原料、半成品等,储存时间不要太长,使用时要注意先进先出。

③ 茶叶储藏保鲜最理想的条件是低温、低湿、绝氧和避光。现在一般茶叶商品均有包装,直接放到冰箱内冷藏或冷冻,效果会更好。

5、食品添加剂

① 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吗?有添加剂的食品就不能吃吗?

很多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实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益无害。没有食品添加剂就不可能有食品安全,不要把食品添加剂当成食品安全的替罪羊。

② 添加了防腐剂的食品对人体有害吗?

在加工食品过程中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储存期,一般需要添加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等类的防腐剂,只要是按照标准规定合法限量添加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③ 按照标准规定合法限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剂是可以安全使食用的,如颜色发白的银耳(使用二氧化硫等漂白剂)、膨松柔软的油条(添加明矾)、黑色的臭豆腐(添加亚硫酸铁)、颜色鲜亮多彩的糖果、冷饮、糕点等(使用柠檬黄、胭脂红等着色剂)。


三、药品安全知识

①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② 购买药品时应认准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Z、S、J)+4位年号+4位顺序号。中间的字母:H代表化学药品,Z代表中药,S代表生物制品,J代表进口药品分包装等。

③ 购药时要查看有效期及药品外观。凡发霉、潮解、结块或有异臭、异味;片剂色泽不一致;超过有效期的药品等都别买。

④ 购药要到经过批准的正规药店。不要从非法途径购药。不买地摊、夜市、游览车上贩卖的药。街头墙上张贴的广告吹嘘“奉送无效退款”、“祖传秘方包治”等均属非法。

⑤ 网上购买药品须谨慎。良莠不齐的各种网上药店让普通消费者真假难辨。如确需网上购买药品,请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www.sfda.gov.cn)“数据速查”栏查询网上药店,选择有网络销售药品资质的公司购买。

⑥ 处方药是必须凭医生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⑦ 非处方药(OTC)遴选原则是: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OTC标识分为红色和绿色两种,红色为甲类非处方药,需在药师指导下购买使用;绿色为乙类非处方药,药品安全性更高一些。

⑧ 服药应根据指导按次、按量用药,否则可能导致给药次数过多,药物在体内蓄积产生毒性反应,或因给药次数过少、药物用量不够而降低疗效;同样,剂量过小没有明显治疗效果,剂量过大会产生毒性反应。

- 服药要采用正确的服药方式。胶囊剂如果没有特殊注明,一定不能打开服用;糖浆剂服用后不要立即喝水,避免将药物冲掉;糖衣片应整片服用,有破碎时不应服用;泡腾片口服时应先放在水里溶化后再服用;舌下含服片应放在舌下含服,不要随唾液咽下,更不可整片吞下。

- 用药时间要注意。空腹服指清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饭前服指进餐前30分钟服;饭时服指吃饭时和食物同服、或餐前片刻或餐后即服;饭后指进餐后15-30分钟服;睡前服指睡前15-30分钟服;必要时服指急病发作时服;顿服指将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

⑨ 药品不是越贵越好,关键是对症下药。

⑩不要信有神奇疗效的药。凡含有“根治、“安全无副作用”、“疗效最佳”、“包治百病”、“国家级新药”、“最高科学,最新技术”或以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作证明的,均为违法广告。

-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基本用药原则。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若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常输液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 是药三分毒,用药要对症。不能只凭自我感觉或某一症状就随便用药,这样容易掩盖、贻误病情而造成严重后果。

- 不要轻信别人推荐的药。不要吃別人赠送的药。不能盲目相信药品广告、偏方和秘方。广告常夸大疗效,缩小副作用,偏方和秘方也不能“包治百病”。

- 切勿滥用激素。滥用激素会导致糖尿病、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严重感染、结核播散、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 服药要看清药品的主要成分。特别是治疗感冒时,不能同时服用含相同成分的抗感冒药,当几种感冒药一起服用时,很容易出现重复用药,导致严重的健康隐患,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等。

- 服药要遵医嘱。随意联合用药,各成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失效。如果是一种疾病,能用一种药治好的,就不要用两种药。如果病人患多种疾病,应按医嘱服用药物,不要自作主张随意用药。

- 干万不要以饮料、茶水服药。很多药物遇到茶会失效。如黄连素、麻黄素、颠茄片和中药人参、黄芪、首乌、熟地以及治疗盆血的铁剂、治疗溃疡的氢氧化铝药物等。

- 药品正确服法"一日3次"是指一天每8小时服1次;一日两次即每12小时服1次;一日一次指每日固定时间服1次。

- 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后不能饮酒。饮酒会降低疗效或增加药物吸收,易引起不良反应。严重时会导致腹痛、恶心、呕吐、气促、心率加快、血压降低、幻觉等。

- 服药期间一般不宜多食豆类、肉类、生冷及油煎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喝浓茶、咖啡、可乐等饮料,应以白开水为主,忌食辣椒。

- 晚餐后服用钙剂是人体补钙的最佳时间。驱虫药宜清晨吃。缓释、控释制剂药物不宜嚼碎。

- 定期清理家庭过期、失效药品。不要随意丟弃或卖给街头药贩。请将过期药品送到回收点集中处理。

- 家庭存放药品尽量用原包装物包装,便于识别和掌握用法用量;要按药品说明书做到避光、控温、防潮。要做到内服药和外用药分开,家里有儿童的,药品最好放在高处或加锁保管。

- 给婴幼儿喂药时,应将婴儿抱起,取半卧位,用手捏住患儿下巴,以小勺盛药液慢慢紧贴患儿嘴角轻轻灌入,待药液咽下后再少给些温开水。切勿捏着鼻子灌药。

- 老年人用药有“八忌”:一忌随意滥用;二忌品种过多;三忌时间太长;四忌不遵医嘱;五忌乱用偏方、秘方、验方;六忌滥用补药;七忌更换过频;八忌用药成瘾。


四、保健食品安全知识

-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特殊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急性

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 保健品不是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正常饮食。

- 保健品也不是药品,不能治疗疾病。警惕会议营销、专家坐诊、免费体检、科普宣传、病例介绍等消费陷阱。

- 请到正规药房、商场、超市购买保健食品,并保管好发票;购买时要看有无“小蓝帽”标志、包装是否规范、标签上是否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适宜人群等信息。

- 警惕保健食品非法宣传“五大陷阱”:“药到病除”不可信;“健康讲座”为促销;“免费活动”为洗脑;“权威声明”属虚构;“专家义诊”是骗局。

- 正确选购保健食品要“六看”:看渠道,“直销”、“网购”要警惕;看场所,凌乱小店勿轻进;看推销,“义诊”、“讲座”藏目的;看包装,12要点不可缺;看功能,凡称“治疗”必属假;看文号,“国食健字”官网查。

- 服用保健食品要关注体征变化,如发现短时间内血糖和血压有明显变化,或出现严重不适,应立即停用,及时到医院就诊。

- 身体不适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尤其是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更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能轻信广告宣传里所谓的“研究院”、“医学会”推荐的药。

- 广告词中放大炮,保健食品无疗效。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形可拔打

12315,或直接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

五、化妆品安全知识

- 根据化妆品的使用目的不同,可将化妆品分为发用类、护肤类、美容修饰类和香水类四大类。

- 化妆品包装上的“卫妆准字”编号是企业持有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编号,表示该企业取得了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颁发的《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而标有“国妆特字”的编号,是该产品的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批件编号。

- 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选购的化妆品标签上应注明产品名称、厂名、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号、生产日期和有效使用期限;产品包装上有质量合格标记;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应有行政许可批件编号,进口化妆品应有许可批件或备案凭证号。

- 理性看待化妆品的功效宣传,不可轻信“快速美白”等夸大虚假宣传,片面追求美白等功效,更不可相信化妆品的医疗功效等违规宣传。

- 要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化妆品。尤其是染发剂,须按说明书要求,经过皮肤过敏测试并对皮肤、眼睛等有保护措施的情況下使用,或到专业美发场所由专业人员使用,以免造成身体损害。

- 过敏体质人群、孕期和哺乳期妇女等特定人群慎用化妆品,尤其不宜使用染发剂、口红、指甲油等化妆品。

- 往化妆品中添加"汞”属于违法行为。“汞”容易被皮肤吸收,长期接触容易在体内积蓄,并对人体的皮肤和脏器造成损害。"汞”超标化妆品主要出现在美白增白和祛斑类产品中,不要相信快速美白等夸大宣传的产品。

- 粉刺是一种皮肤疾病,使用一些有清洁皮肤作用的化妆品有助于抑制粉刺,但要真正治愈粉刺,还是要到医疗机构诊治,不要相信某些化妆品的夸大宣传。


六、医疗器械安全知识

- 谨防一些名为“免费体验”,实为推销的骗局。其产品夸大宣传功效,质量无保障的假劣医疗器械常混迹其间。不仅耽误正常治疗,一旦发生事故无法找到责任人。任何保健器材或医疗器械都不能包治百病。

- 医疗器械是有有效期的。如:避孕套,输液器、注射器、医用导管等需要消毒或灭菌类产品,要看清包装上标注的生产日期和使用期限。

- 消费者如发现医疗器械造假,经营使用无产品注册证书、超过有效期使用医疗器械等行为,应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投诉,或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

- 医疗器械广告中不得出现所谓“研究发现”、“完全无毒副作用”、“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保"、“最新技术”、“最先进科学“、“国家级产品”、“疗效最佳”、“保证治愈”、“包治”、“根治”、“即刻见效”等虚假、夸大、误导性内容都不可信。

- 有些医疗器械是部分植入体内,一部分在体外使用,如人工耳蜗、某些助听器、人工喉及直接接触角膜的隐形眼镜等,这些器械都需要患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配置使用。

- 要在医生指导下选购家用医疗器械;要学会查看产品合法资质;要看经营者资质;不要轻信推销人员的宣传;付款后一定要索取发票。

- 健身器材以及一些含“保健”功能的衣服、帽子、鞋、袜、手镯、耳环等都不属于医疗器械,它们只是一些普通商品,不具有治疗功能,且未经过任何的临床验证。消费者若购买这些商品来治疗疾病,不但花了冤枉钱,还会贻误病症治疗。

- 消费者在接触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时,要注意经营企业是否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如发现有夸大、虚假宣传现象,诱骗或误导消费的行为,应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投诉举报,或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

- 不是人人都能戴隐形眼镜。患有角膜炎、睑缘炎、麦粒肿、结膜炎、干眼症等,或患急、慢性泪囊炎、青光眼、葡萄膜炎症、鼻窦炎以及慢性过敏性眼病、上睑下垂或眼睑闭合不全等,都不能戴隐形眼镜。

- 老年人选配助听器,应选择操作简单,佩戴方便的,如盒式机、耳背机。助听器不是越贵越好,与自己的听力损失相匹配就行。佩戴助听器一般有3至6个月的适应期,如感不适,应及时调试。

- 镶嵌义齿(假牙)后,应注意口腔卫生,应避免咀嚼过硬的食物;切勿用牙齿撬拉瓶盖,防止损伤;避免咀嚼冷硬食物;活动义齿不能用酸性和碱性清洗剂;饭后和睡前应摘下清洗,不可以用热水浸泡。

- 颈椎牵引器并非人人适用,更不可随意使用或盲目滥用。尤其是老年人往往还有其他疾病,更要谨慎使用。如确需使用颈椎牵引器,应首先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根据自己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产品正确使用。

- 购买装饰性彩色单光隐形眼镜(俗称“美瞳”)应注意:要到有经营资质的眼镜店购买,切勿贪图便宜从非正规商家或网络商铺购买未经注册的产品;要看“美瞳”是否取得产品注册证书;佩戴“美瞳”与隐形眼镜有同样的要求,应遵照使用说明书和眼科医生指导。如发现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行为,应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或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